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

大腸濕熱常與腸道感染有關 治需清熱燥濕

【記者萬博超�台北報導】
中醫說的大腸濕熱常與腸道感染有關。義大附設醫院中藥科主任吳宗修指出,患者常有水分代謝障礙、發熱、排便有膿血、腹瀉、腹痛,有便意卻無法輕鬆排便等症狀,如果病患舌苔黃膩,確診是急性腸炎、細菌、病毒性腸炎,中醫主要以清熱燥濕的藥物治療。

吳宗修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,大腸濕熱屬於中醫常用的說法,中醫談的濕,一部分與感染因子有關,熱主要指感染後的代謝率上升、發熱的情形。

他表示,另如胃火盛的說法,其實也常指消化道的感染,火盛也是指感染的表現,煩渴、胃灼痛、舌苔黃、舌色紅同樣是常見的表現,脈像偏滑數。感染症的高熱時期、口腔黏膜疾病、內分泌疾病都可能導致這類的症狀。

不過,中醫說的濕熱有時是描述 症候群的說法。例如大腸癌轉移,也可能被診斷體質偏濕熱,針對溼熱型或寒熱夾雜型大...... 原文詳見:大腸濕熱常與腸道感染有關 治需清熱燥濕

本文轉載自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藍光累積恐傷眼? 日常的預防與保健

什麼是藍光 ? 長期累積易病變 電磁波譜中人類視覺可以看見(接收得到)的部分稱為-可見光,可見光僅是電磁波譜中的一小部分,所謂的藍光泛指可見光譜中波長範圍落在 380 ~ 500nm 的光波,具有波長短能量高的特性。依據研究表示,藍光累積性的自由基氧化損傷,恐引起細胞受損造成眼睛...